当前位置: 学校主页 >> 校内要闻 >> 正文

校内要闻

《管理世界》报道我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生态补偿研究成果

【 发布日期:2022-11-02 】 【 来源: 】 【 点击数: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李坦课题组在生态补偿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研究聚焦中国首个横向生态补偿项目—新安江生态补偿,首次全面梳理政策对全流域农村居民增收与就业的时空效应,确定了对农户收入就业的改善比例,从而改善了对生态系统服务付费政策的结构性认知。研究成果以论文《从“共饮一江水”到“共护一江水”——新安江生态补偿下农户就业与收入的变化》发表于《管理世界》第11期(http://www.mwm.net.cn/web/xq?leafId=226&docId=4582)。《管理世界》(IF=15.148)是管理学门类中文第一刊,在学界有重要的影响力。论文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为经济管理学院李坦,另外两位共同作者分别是我校2018级农经专业硕士研究生徐帆和2020级农经专业硕士研究生祁云云。我校为论文发表唯一单位。

长期以来,生态环境保护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成本之间的规模不匹配是一个全球性难题。生态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应运而生,并在中国、巴西、葡萄牙、法国等国广泛采用。其中,新安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是中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制度创新,被世界各国广为关注。

从制度设计视角来看,新安江生态补偿是中国政府对生态系统服务付费(Payment for Ecosystem Services, PES)的重要制度创新。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要制度创新,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将决定其是否具有可复制可推广性。科学评估这一机制的政策效果,对于进一步优化和完善横向生态补偿机制的政策设计与政策执行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收入分配效应是政策科学研究的热点议题,可考验“新安江生态补偿政策”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在与生态补偿政策效应相关的研究中,环境效应为主要关注点之一,表现为环境是否显著改善。但对于政策的收入就业效应的改善,学界至今存在争议。

研究结合多源数据,即县域面板数据和微观调查数据结合,综合分析了新安江流域农村居民收入就业的时空聚合过程,深化了对该政策所引致的就业收入变化的认识,并采用合成控制法等检验了政策在不同区县中的政策效果异质性,系统回应以下科学问题:(1)中国第一个横向试点政策在严格的水质考核要求下对农村居民收入和就业的影响;(2)流域不同位置、不同收入结构的农户影响渠道和影响机制的时空差异如何;(3)了解县级政府财政干预对政策实施的影响效果;(4)分析政策是否具有一定的溢出效应;(5)辨析政策是否对初始收入低、流动约束大的农户具有“低端锁定”。

研究结果首先识别出试点政策使流域农户收入和农村就业率显著提升。从空间上看,补偿政策对上中下游的影响路径和方式具有显著差异。动态结果表明,政策从“输血型”转向“造血型”后,在促进收入和增加就业方面呈现显著正效应且逐渐增强。从影响渠道来看,现有政策的溢出效应尚未显现。从惠农对象来看,政策对初始收入低的农户增收效应更显著,但没有缓解农户的流动性约束。

研究成果可为完善全球现有的PES政策体系提供了参考,对推动中国横向财政转移支付的相关学术研究和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决策意义,并在我省制订新安江生态补偿政策中得到转化应用。

该研究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1873003)、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项目和学校神农学者英才计划的资助。在项目资助下,该团队系列研究成果已陆续发表于《Forests》《中国环境科学》《中国环境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和主流媒体。



版权所有  安徽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