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攀高峰 初心育桃李
——记我校生命科学学院高丽萍教授
40年,从青丝到华发;40年,从润物无声到桃李满天下。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丽萍用四十年的时光,诠释了求真求实的学者风范,践行了仁心大爱的师者情怀。

科研攻关没有捷径
高丽萍大学学的是生物,她觉得生物领域充满了神秘,是解开万物之谜的基础。
为了探索这充满神秘色彩的世界,从附中到大学基础部再到生命科学学院,她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
2008年,高丽萍瞄准了植物酚类化合物的形成与调控机制这个攻关方向,特别是茶酚类合成机制。
很多人不理解高丽萍的选择,因为当时国际上关于酚类化合物的研究已达很高水平。“在高手林立的领域去角逐不是故意往南墙上撞么?”
高丽萍不信邪,为了确定这个方向,她做了大量的研究,把国内外关于这个领域的成果全部都摸得一清二楚,她敏锐地发现,“现有的研究成果解释不了茶树、草莓等植物的酚类代谢调控,茶树身上应该有特殊的地方,这正是她要探秘的未知世界。”
看似另辟蹊径,其实困难重重。科研攻关领域,从来没有捷径可走。
为了研究茶树苦涩味的形成,确定茶树多酚代谢谱是前提。没有现成的检测方法,连谱图都不认识。
“先做起来再说,再复杂的问题,一步一步拆分开来,也可以变得简单。”
高丽萍带着团队从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着手,边实验边分析,遇到问题就和大家一起想办法解决。多少个白天黑夜,质谱室内,高丽萍带着学生盯着谱图一看就是一天。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获得了高质量的多酚代谢谱图。此时的高丽萍,已成为谱图观察分析的专家。
在一次指导学生分析谱图中,高丽萍注意到一个不太明显的峰图,通过多次比对及重复实验,最终确定该化合物是花青素还原酶的直接产物,研究结果在国际知名期刊The Plant Journal发表后,责任编辑评价“解决了一个关于原花青素生物合成的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该论文在Web of science 检索平台一直处于高被引状态。
团队成员感慨道,高老师是天赋型的。她却笑着说,哪里有什么天赋,还不是天天钻研,满脑子都在琢磨着罢了。

对高丽萍来说,科研探索充满了魅力,她很享受解开“谜团”的过程。
在植物多酚化合物中,茶树嫩梢富含的酯型儿茶素可谓是其中耀眼的明星,它是决定茶叶苦涩风味和品质的重要物质,兼具抗氧化、抑菌、抗肿瘤等多种功效。茶树是如何高积累酯型儿茶素的?这是一个业界难题,也成了课题组的主攻方向。
高丽萍带着课题组开启了攻关之路,记不清有多少个日子在实验室迎接第一缕晨光。走路、吃饭,甚至睡觉,一个灵感突然迸发,她都要当即记下。指导学生实验、开展科研工作,她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课题组历经数载,实验做了一波又一波,人员更替了一轮又一轮,记录本堆了厚厚一沓,终于取得重要突破。目前已探明参与酯型儿茶素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和分子作用机理,为茶树遗传育种、品质调控等领域提供了关键基因靶点。
科学研究的过程,不就是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层层拨开迷雾的过程吗?
高丽萍主持和参与近10项国家及省部级重大项目,带领课题组先后攻克植物多酚代谢领域多个难题,逐渐形成了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形成机理、植物代谢工程等研究方向,特别在儿茶素酯化机理、茶叶苦涩味物质形成机理等方面研究已居国际领先水平。
学生是最好的科研成果
对于高丽萍来说,攻下一个个科研高峰是成功,在科研中育出一个个“科研壮苗”更是成功。
每年研究生、博士生申请加入团队,都按照先来后到原则。没有人情,没有招呼。她觉得,茫茫人海,相遇就是缘分。
“要相信学生能够做好。”当别人羡慕她的团队如此井然有序充满活力要来取经时,她总是说,我哪里有什么秘诀,都是“无为而治”。
看似在管理上“云淡风轻”,但实际上,她对每个学生的科研进展一清二楚。她觉得,导师真正要做到的,是对每个学生的特点了如指掌,能看到学生们看不到的亮点,在学生遇到问题时,及时走到他们前面。
对学生的管理,高丽萍从来都不是“一把尺子”。对于性子急一点的,她会想着法子“压一压”,让他们先沉下心来;对于内向一些的,就努力多让他们展示自我。碰到哪个学生遇到困难,她很少直接安慰,而是给予针对性的帮助,让学生尽快走出阴霾。
她支持学生做自己想做的事,偶尔会说,“你这个研究,虽然我不太感兴趣,但是你既然想做,那就去做吧!”往往学生真去做了,遇到了挫折,又会转身。她依然不急不躁,带着学生重整思路,从头再来。
高丽萍说,对学生的培养,要从纯粹的科研入手。不必要求他们一刻不停地赶实验,不必非得发多少论文。学生的科研情怀,对其一生都起着重要影响。作为导师,有责任做好引导和培育。
她还说,科研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抓住了学生的关键环节,他自然会跟好进度。
严谨的学术氛围,宽松的人文环境,造就了优秀的课题团队。

来自美国北卡州立大学的谢德玉教授在一次来校访学中,被团队学生的勤奋、好学所感动,随即表示愿与团队开展长期合作。
高丽萍会自豪地说,自己最好的科研成果,就是培养出来的一批又一批学生。
学生刚入团队,她会告诉大家,不要急着做实验,先好好去了解了解学校,安农还是非常美的。
大雪天,她会催着学生走出实验室,“这么美的雪景,还不赶紧出去玩。”
她没有独立的办公室。一张老旧办公桌,和学生的五六张桌子摆在一起,挤在十来平米的实验室隔间,一坐就是十多年,“要那么大的办公室干什么呢?”她享受和学生们在一起的时光。
她的课题组团队有个“252一家人”的微信群,里面有100多号人,往届的师兄师姐们都挤在群里,没人愿意离开。
已毕业多年的代新龙、王培强、钱玉梅等,每年还定期回课题组参加讨论,工作、生活中的大小事情,每次都要如数家珍的一一告诉高老师。
“走得再远,还会想念,重要的事情还是想和高老师商量商量。”
高丽萍也说,她从来都没觉得他们毕业了。
在学生眼里,高丽萍是个几乎没有个人爱好的老师。她的生活里几乎全部是她热爱的科研和学生们。
她说,自己遇上了最好的时代,遇到了最好的同事,遇到了最可爱的学生们。这一切让她感恩。
这么好的时代,这么好的岁月,哪里有理由不去奋斗呢!这是高丽萍的自勉,也是她和学生们的共勉。(图/文/视频:周晓璇)